
“創新的根本,在于對企業文化、組織氛圍做好有效的管理。”
作者:黃超--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裁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topduty)
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們始終面對兩個方面的取向:
一端是穩定和可控,比如:管理好現有的產品和服務,以成本和質量為基礎,在成熟市場中競爭……
一端是創新突破,必須確保整個組織保持相當的創新能力,要么投資并緊跟技術創新,要么是創造新產品和服務,要么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以更好的適應變化著的外部環境,要么是管理方面的創新……
雷軍先生曾經說過,在小米內部有一句口號:“創新決定我們飛得有多高,質量決定我們走得有多遠?!?/strong>在他看來,一邊是創新、一邊是質量和穩定可控,兩者同等重要。
?
從大量的實踐和案例來看,這兩者不太容易調和,大部分企業隨著創業、成長到成熟的過程,組織各大架構、各大要素變得越來越緊密和精細,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取得一定的成功,而企業越是大,越是成功,內部導向和官僚主義問題凸顯,而對于外部、市場、客戶的反應就會變得越來越遲鈍;企業對于過往成功路徑的依賴越強,而對于創造性、創新性的惰性也就越強。這種悖論被普遍地植入太多企業的基因和成長路徑之中。
?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管個別企業、甚至是曾經相當成功的企業如何,外部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劇烈變化著:互聯網重塑商業模式、物聯網構建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滲透商品和服務形態、客戶本身也已參與到企業產品與服務的提供過程之中……
對于未來,不管抱有何種預測,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味尋求穩定和可控,依賴漸進式創新,很難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生存。
?
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家企業或組織,面對或劇烈或漸進變化的外部環境,必須始終保持外部視角與眼光,保持對于周遭環境的警覺,保持快速反應的能力,保持突破式創新的意識和戰略儲備等。
?
同心動力大量的企業文化變革與管理咨詢經驗告訴我們,大企業、成熟的企業,甚至今天大量還沒大起來、強起來的企業,具有類似的問題和文化惰性:
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總以為自己定義了行業,要么對自身的歷史津津樂道,要么對業已取得的成績和地位驕傲自滿;
為了解決問題,必須通過繁瑣的流程來尋求一致意見,或者只能通過層層匯報、嚴格的職能邊界界定來克服“踢皮球”現象;
極度濃厚的地盤意識,準確的說是領地意識和權力觀念,自以為即使不做任何貢獻,仍然對自己的職位擁有某種權利……
這種基于過往成功的產物“驕傲自滿、內部導向、拒絕變化”往往根深蒂固,導致企業的慣性和惰性極其強大。從這些問題可知,創新不是容易的事,克服這些極大的障礙和問題很大層面需要企業的變革推動。創新的結果是否一定成功?不好說,創新有非常強的不可預測性,企業和組織必須承擔創新的風險。如何創新?在哪些方面創新?......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創新本身就沒有套路可循,按照大家的理解和觀點,創新的根本,在于對企業文化、組織氛圍做好有效的管理。創新的本意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對于企業而言,創新是為客戶創造出“新”的價值。把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潛在的需求轉化為機會,并創造出新的客戶滿意。對于企業這個“黑箱”而言,創新的目的不應該是利潤最大化,創新的目的是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體制和機制等以創造客戶。以犧牲客戶價值為代價的“創造”不是創新,其結果只能是給企業,甚至是整個行業,造成災難。創新活動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它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客戶價值。實際上,創新活動本身就創造了資源。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有時也能夠產生創新的成果,然而,更多的創新產生于對客戶需求更深刻的發掘和認識,從而創造出“全新的業務”和客戶價值,即所謂“顛覆式創新”。創新是有風險的,然而,“吃老本”或者“重復改進”比創造未來風險更大。創新的障礙并非企業的規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創新源自大企業;創新真正的障礙是現有的“成功模式”造成的“行為慣性”和“思維定式”。創新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及其創造出來的市場價值推動了產業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有效地避免了經濟的衰退和社會動蕩。創新不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而且是推動社會進步,避免暴力革命對社會造成傷害的有效途徑。在高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創新正在成為每個組織和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至于如何營造創新文化,培育創新能力,有以下幾個要點值得所有的企業家和企業予以關注:1. 始終堅持外部導向、客戶導向的文化,保持組織的開放性,投資并跟進技術創新,鼓勵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顧客的需求是企業整個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企業從事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及市場營銷的最終目的促使顧客購買、滿足顧客某種需求。“顧客導向”是在充分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將顧客導向營銷觀貫穿于企業的整個過程,從而達到提高顧客滿意度的目的。正如邁克爾·塔什曼、查爾斯·奧賴利三世所說,技術革新對某些企業意味著天堂之門,對另一些企業則代表著地獄入口。在全新的技術平臺上,行業主導企業沉淀下來的經驗和設施,往往會從優勢資產轉變為埋葬自己的負債。面對技術革新,甚至是技術革命,投資并跟進技術創新成為想要保持基業長青企業所必選的必修課。2. 始終抱有危機和憂患意識,敢于并堅持批判與自我批判。危機意識的作用,大概是時刻讓你清醒。人是很容易自我滿足的動物,也容易自我感動,自我加冕,但過后會發現多半都是幻覺,組織亦是如此。危機意識成為在迷霧中還能讓你睜眼遠望、考量自我的一股冷風,一瓢涼水。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但凡還活得不錯的企業和組織大都有極強的危機和憂患意識和保持憂患的具體舉措。3. 敢于接受和承擔創新所導致的失敗。對于創新而言,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好的人不代表其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更關乎文化。從本質上而言,創新就意味著潛在的失敗,而一個創新的國度和社會必須有接受失敗的胸懷,但并不是每個國家或者文化都能接受失敗。如果一個人要開始創新,開始想要發明一樣事物,總要承擔失敗的風險。而這并非每種組織文化都鼓勵。4. 永葆創業激情,永葆企業活力,體制、機制制度必須有保障。企業活力是指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遵循著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企業自身素質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使企業經營者和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市場競爭中呈現出良性循環的自我發展狀態。避免溫吞水的工作氛圍,更不能容許企業價值導向出現問題,比如混日子、搗糨糊的人大行其道,好人主義盛行,任人唯親,價值導向不明等。5. 必須堅持領導干部帶頭,確保創新突破的正確導向不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動人,都不如在前面帶動人管用。眼睛向外、客戶導向、創新突破,總部管理部門和領導干部必須做表率、打頭陣,否則,很難落地并變成組織行為。
作者:黃超--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裁,20年企業管理經驗,重點研究領域:組織轉型與變革、企業文化管理、企業品牌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等;責任編輯丨宋艷萍;審校丨李美航;
來源: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版權聲明:本文為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原創,轉載請聯系小編;